一纸民约40年,1271名村民共守“村规民约”
“这是我们村随着时代发展,以及全村1271名村民40年共同的‘约定’,最新制定的‘村规民约’。”8月8日下午,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周营二村党支部书记房健在乡村记忆馆内,向记者介绍今年二月份制定的新民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周营二村村委墙上张贴着的新民约。
1983年,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周营二村是当时周边贸易往来的集散地,这种变化更是剧烈。
如何凝聚人心?经过集体协商,一纸凝聚基层社会治理合力的周营二村民约发放到各家各户,并要求悬挂到堂屋的醒目位置。
“睦邻团结,爱护幼小;说话办事要有礼貌;积极交售爱国粮和集体提留粮,参加义务劳动;不信鬼神,不信邪教;积极参加集体召开的各项会议。”时任村长房安成回忆,虽然当时民约只有五条,但都是村民们认可的,“民约村里310户每户一份,全部是手写的。”
村民展示四十年前的村约。(资料图)
村两委干部张贴村约。(资料图)
民约上说了就得算,就要按照民约上说的干!
随着民约的推行,村民们很快发现,公粮、提留粮交纳后,剩下的全是自己的;出工可以获得到脸盆、茶缸等奖品;参加集体会议会有发表意见的机会。“集体”的理念在全体村民中逐步树立起来,大家纷纷投身到筑河建渠、修路架桥以及村庄建设等公共事业发展中来。
泛黄的纸页,磨损的边缘,模糊的字迹,这是一纸四十年前的民约。
村民胡安法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也是记忆犹新:“那时候正式施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除了种好自家的田,我还带领500余名村民利用秸秆制作锅刷和扫帚去集市上卖。老村长告诉我们,要保证质量,价格诚信,就这样,我们的产品卖到了台儿庄、徐州等地。”
时光荏苒,一晃四十年过去,周营二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越来越富裕,房子也越盖越高,但一些问题也凸显了出来,人情味和孝顺意识越来越淡薄。
周营二村党支书记房健都看在眼里,拿定了修改民约的主意。
周营二村党支部书记房健在乡村记忆馆前。
村约也要与时俱进。很快一份具有新时代气息的新民约出炉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尊老爱幼、团结和睦;弘扬诚信美德、遵守约定、信守诺言,不撒谎、不欺骗……在旧村约的基础上,新增的五条民约清晰地写在墙上。
在周营二村的暑期课堂,今年上大学的孙陶陶在这儿,正在给孩子们免费进行假期培训活动。“能把学到的知识反哺村民,让孩子们有了学习娱乐的场所,安全有了保障,睦邻关系也更和谐,服务村民的同时还提升了自我,值!”孙陶陶说。
下课的铃声响起,孩子们的欢笑声在小广场回荡,传到了隔壁小院。这儿,刚刚在村史馆给孩子们讲完故事的老村长房安成,吃上了村里自愿者们为老人做的免费午餐。为让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普惠于民,周营二村规定,年龄75周岁以上的老人可以享受免费午餐。“以前我是村里事务的操持人,现在成了受益人了。”说起老有所养,房安成感动得热泪盈眶。
村里75岁老人免费吃饭。
民约传递敬老孝亲,传递暖心温情。连续7年,房安成的儿子房帅每年出资3万余元为村里70岁以上老人和五保户送米、面、油。
周营二村村民40年共守一份“村规民约”,这村约真真正正的写进了村民的心里,写在了包含志愿服务、关爱孤困、爱心课堂、爱心食堂、村务调解、信用积分兑换等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中。
在周营二村乡村记忆馆内旧民约和新民约横跨40年。
“40年的接续奋斗、锐意进取,让周营二村的民约也愈发丰富,活动愈发多彩,尚德立信的氛围愈发浓厚。当年的民约虽已泛黄,然而‘立德、守信、和美’的良好氛围却已在周营二村蔚然成风,‘至诚守信’的共同价值观已在村民心中扎根。”房健说。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张超 通讯员 张生 耿建存 丁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