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湟中区院依托“荷华”未检品牌 构建“基地+站点”未检社会支持体系新格局

来源:腾讯网 2023-08-09 17:30:32

近年来,西宁市湟中区检察院作为全国首批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建设试点单位,立足检察职能,准确把握新时代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新要求,创建“荷华”未检工作品牌,依托2个基地5个站点,不断拓展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领域,构建“荷华”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工作新格局,综合履行“四大检察”职责,做深做实未成年人检察保护,倾情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资料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一、创建“荷华”未检工作品牌,开创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新局面

结合湟中区“八瓣莲花”地域文化艺术特色,从《诗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一文中取词“荷华”,创建“荷华”未检工作品牌。与团区委、区法院、区公安局、区教育局、区民政局等9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和工作细则、建立联席制度,扩大品牌服务范围,拓展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领域,共同研究解决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犯罪预防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实现资源共享。结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推出“点餐式”法治教育服务,根据乡镇、学校、社区需要,提供“量身订制”法治课程,“菜单式”法治教育,将课程内容由针对广大中小学生犯罪预防的“大众菜”,变成有针对性的“特色菜”。打造“户外式”“互动式”宣传模式,开展“爱鸟周”莲花湖珍惜鸟类栖息地检察公益诉讼法律宣传主题活动、“法治冬、夏令营”,改变原有的刻板严肃印象,开阔未成年人法治视野。深入推进“为民办实事”工作,广泛开展党史学习、全会精神宣讲进校园,加大宣传教育受众群体覆盖面。结合湟中区地域特点,走进田间地头,用发放普法读本、有奖知识问答等寓教于乐的宣传形式,关爱救助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创新宣传方式,贴近未成年人喜好,制作微动画《湟嘟嘟探宝记》《湟嘟嘟识鸟记》,大力宣扬非遗文化及珍稀鸟类知识,为未成年人提供优质的法治产品和检察产品。

二、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基地,拓展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新领域

在湟中职业教育中心成立“荷华”心理健康教育基地,依托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和“荷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项目,通过多方合作的模式,携手和平社区、湟中区第一中学、湟中区康川学校、湟中区鲁沙尔镇第二小学共同打造4个辐射全区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示范点,通过培植典型、以点带面、分层推进的方式,以法治教育与心理健康相结合,推动案前预防与案后挽救有机结合,开创未成年人心理疏导、心理关爱、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新局面。共开展普法讲座、团辅活动39余次,覆盖人数8000余人,针对具有“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80名重点关注对象“一对一”个案介入39次。同时,以“5·25”心理健康月开展校园情景剧活动为切入点,每月开展两法宣传、校园欺凌、性侵自护、电信诈骗、家庭教育指导等不同主题系列活动,发现、研究、解决未成年人新问题,推广心理健康优秀成果,构建“荷华”发展共同体,先后荣获“第五届、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青海省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三等奖”。

三、打造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站点,构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社会化新格局

联合区教育局、区司法局、西宁市救助服务站、西宁市福宁医院创建4个“荷华”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站,挖掘、链接各类资源参与未检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检察机关借助社会力量的长效机制,引导社会专业力量参与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心理疏导、心理测评、家庭教育指导、监督考察等工作。一是不断提升帮教质效。建立“检察机关+社工组织”双重工作机制,以“个案辅导+小组活动”双培考察帮扶模式,通过“一对一”个性化、特色化、精准化帮教、组织参加公益活动、学习法律知识、多渠道走访了解等方式,及时掌握被附条件不起诉人的思想动态,帮助未成年人回归社会正常轨道。在办理一起未成年人聚众斗殴案中,针对8名在校学生通过“案前引导侦查+案中家庭教育+案后跟踪帮教”一体化办案模式,结合促进刑事和解、第三方帮教考察等方式,用心、用情感化、挽救、帮助未成年人从实施犯罪的迷途中走出来,顺利复学就业。二是积极开展多元综合保护。联合西宁市救助服务站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落实好流浪、困境儿童关爱帮扶工作,常态化推进物质帮扶和精神关爱,形成从救助、教育到护送各环节的规范运行机制;联合区司法局设立社会矫正工作站,延申法律监督触角,促进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有效开展;联合西宁福宁医院设立未成年人“一站式”服务工作站,将“一次性询问”“一站式服务”的工作理念引入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办理,健全侦查起诉配合衔接机制,最大限度降低办案对未成年被害人及其家庭造成的“二次伤害”;联合区教育局在辖区内第二中学设立法治教育基地工作站,结合检察开放日活动,变“请进来”为“走出去”,利用多功能电子设备,强化实景感官体验,让青少年在参观体验娱乐的同时沉浸式接受法律熏陶,增强法治意识。三是加强司法救助工作。坚持应救助尽救助,强化内部协作机制,畅通案件线索移送渠道。以最大限度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目标,通过多元救助方式,帮助被害未成年人和家庭走出困境,筑牢保护未成年人权益防线。在办理一起性侵案件中,统筹发挥多元救助作用,为未成年被害人母亲申请救助金2万元,并开展为期3年跟踪家庭教育指导、心理疏导、帮扶回访工作,帮助其重建生活信心,走出心灵阴影。2023年,该名未成年被害人高考取得优异成绩,被中国海洋大学录取,该案荣获第四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十佳案例大赛第四名。

四、设立家庭教育指导站,探索精准施教助力未成年人回归社会新途径

联合区妇联、区法院、区公安局、区教育局、区民政局设立“荷华”家庭教育指导站,将法治教育融入家庭教育,对涉案未成年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心理疏导+跟踪帮教+法治宣传”,逐步建立常态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和受侵害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力求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模式。在办理一起未成年人过失犯罪案件中,借助社会平台、上下联动、内外协调,经省市县院三级联动、动态研判、细化需求,围绕以个案办理助推类案治理为要点,共同研究制定精准帮教、助力回归、家庭教育等计划,积极会同教育部门及学校组织,制定安置办法,妥善处理转学事宜,开启跨区域转学“绿色通道”,为涉罪未成年人回归校园预留通道,用“大爱”助力“迷途知返”。为满足农村地区的法治需求,发挥“荷华”家庭教育指导站阵地优势,将事后的被动惩治、救济,前置为主动的提示、预防,湟中区院组织干警远赴李家山镇董家湾村、上五庄镇友爱村、团结社区等十余个乡村及社区,用小板凳代替会议台,针对乡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较多,父母监护能力不强的问题,以面对面“拉家常”的方式,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预防未成年子女违法犯罪或者遭受侵害,与被委托人共同履行好家庭教育责任。同时,积极开展“关注困境儿童和困难妇女 加强专项司法救助”专项行动,经过精细排查、精确认定,以服务和保护困境儿童为核心,进村入户开展监护指导、咨询辅导,为全区困境儿童提供危机干预、心理辅导、救助帮扶、家庭正向教育等服务,先后为320名困境儿童发放爱心礼包。

来源:省检察院第八检察部

制作:何玉蕊

审核:马会平

(2023年第635期)

关键词:

返回顶部